首页 > 科技 > 科技报告

纳米材料治理POPs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和方法

日期:2007-02-06    
本研究围绕国家经济、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土壤环境问题,针对PCBs等POPs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持久毒性和随之带来的农产品安全风险等,设计、合成了多种具有能高效降解PCBs等POPs或强吸附、固定重金属且环境友好的新型微/纳结构材料,如具有微/纳结构的铁粉及氧化铁多孔纳米线;高分子和铁(II)离子复合的微/纳结构材料;多种多孔硅酸盐微/纳结构空心球及复合微/纳结构空心球材料,发展了宏量、低成本的合成方法,探索了新型微/纳结构材料的增强吸附、催化等基本特性;筛选了能强吸附重金属离子、且土壤环境友好的多种具有微/纳结构的纳米材料,如纳米羟基磷灰石、纳米碳黑、活性碳、凹凸棒土和纳米蒙脱土等。这些纳米材料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活性,提高植物的生物量。在贵溪冶炼厂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建立了760 m2的示范区,应用多种纳米材料成功开展了田间示范研究,并发现羟基磷灰石、凹凸棒土效果显著,其中具有微纳结构的羟基磷灰石不仅能恢复植被,且可显著改善污染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,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和社会影响;揭示了有机改性凹凸棒土、蒙脱土和SiO2等纳米材料显著增加对PCBs污染土壤中PCBs固定的作用机制;发展了基于纳米钯化铁结合pH控制高效还原脱氯降解土壤淋洗液中PCB77的土壤修复技术;探明了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土壤淋洗液中PCBs的各种影响因素;获得了一株可降解PCBs的降解菌Pseudomonas sp.(假单胞杆菌),并发现该微生物降解菌与纳米Fe3O4可协同高效降解土壤中的PCBs;初步探讨了纳米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毒性的影响;基于试验研究和模型模拟揭示了纳米材料(以羟基磷灰石为例)在土壤-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规律。